|
“碳中和”,多部委密集响应! |
发布者:研报社 发布时间:2020-12-28 15:47:54 点击:3070 |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就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解决方式。 近期,因为多篇文章中提到“碳中和”概念,很多粉丝留言问什么是碳中和,所以今晚文章详细介绍下碳中和这个概念。 气候变暖是当今全世界人类最关心的气候问题,而气候变暖的核心就是人类活动提升导致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 针对该问题,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2015年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均重点强调要减少碳排放。 其中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200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而《巴黎协定》的核心目标就是推动全球尽早实现碳中和。 截至目前,欧盟、中国、日本、韩国等均已提出碳中和目标,美国当选总统拜登也在讲话中提出美国要重回《巴黎协定》,其基本要求就是美国要提出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年内,全球主要经济体均会参与到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来。
为什么要重视碳中和?
今年两次重要讲话均提到要控制碳排放,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明年的8项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将成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阶段。
12月12日,在巴黎协定签署5周年之际,我国宣布,要“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两次重要讲话,两次强调我国要“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并两次提升相关政策规划目标,体现了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上的态度,也体现了我国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方向上的政策决心。 2)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明年的8项重点任务之一,内容包括: 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就在两次重要讲话以及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任务之后,多部委开始响应: 12月22日,生态环境部表示碳达峰行动方案正在加紧编制。 所以短期内,碳中和方向会迎来密集的政策响应,包括明年3月两会以及十四五规划的具体细节,碳中和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很多人会问,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不是还早吗?其实不早了。 如果要做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就意味着在2030年之前,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出现向下的拐点,而我国这两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处于较快速度上行阶段,所以十四五一定会成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键时期。
从更深层次意义来说,我国推动碳中和,还有确保能源安全、推动经济转型以及促进全球化发展的意义。 第一,我国油气资源匮乏,煤炭总量虽然多,但是人均下来就少了,所以推动光伏风电等非化能源的消费,也是为了降低对海外能源的依赖性,确保能源安全。第二,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不仅能加强国内环境保护,还能促进就业,促进国内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 第三,上文说过,在未来一年内,全球主要经济体均会参与到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来,尤其是欧盟和美国当前都非常重视碳中和,所以在当前贸易摩擦反复的大背景下,推动碳中和、发展新能源就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突破口,意义重大。 在这三个深层次意义的驱动下,实现碳中和必然会成为我国长期国策,具有政策持续性。 实现碳中和的三个路径
第一,发电端的减碳:包括光伏、风电、水电、核电以及特高压等环节。 要减少碳排放、增加非化能源消费占比,最直接的就是强化电力生产端的减碳,包括鼓励光伏、风电、水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以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均是************。同时,由于我国能源供需上的地域错配,东南部消费多、生产少,而西北部消费少、生产多,所以需要通过特高压来输送新能源电力。 第二,消费端的减碳:包括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推动储能发展,推动可降解塑料的使用、绿色建筑等环节。 其中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国务院11月正式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相当于给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制定了新一轮中长期规划。其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今年是5%左右)。 第三,配套措施:包括碳捕捉、碳交易所等环节。 ![]() |
上一页:创新“深”态第24期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新能源“小巨人”鑫宏业登陆创业板 |
![]() ![]() |
|
|
|||||||||||||
|